海冰绵延2万平方公里,渤海湾船舶进出港受影响

时间:2018-02-14 浏览:409 发布:乾进国际物流

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渤海海冰规模突破2万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持续发布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提醒相关涉海行业继续做好防冰抗冰工作。

据烟台海事局溢油应急技术中心成像于2月6日上午10点50分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渤海海冰面积共约2.139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等区域。其中:辽宁的辽东湾海域海冰分布面积约为15885平方公里,海冰外缘线最远距离126公里;天津及河北附近的渤海湾海冰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海冰外缘线最远距离25公里;山东半岛北部的莱州湾海冰面积2265平方公里,海冰外缘线最远距离38公里。上述区域一般流冰厚度均为1-5厘米,最大冰厚超过30厘米,流冰类型以白冰为多,其次是灰冰,固定冰类型以沿岸冰为主。

海事部门郑重提醒渤海沿海海上交通运输、港口码头及其他海上作业的有关部门和公众,密切关注当地的冰情变化,做好防冰抗冰工作。

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统一部署,烟台海事局溢油应急技术中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渤海海冰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及时将海冰监视结果向渤海周边的海事部门通报,为防抗海冰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参考。

船舶于冰区内进行生产活动,船员的自身安全和船体设备安全都将遭受巨大的威胁。

低温天气对从事甲板作业船员易造成冻伤,甲板结冰增加船员滑倒摔伤的风险;

船舶破冰航行对于船体影响很大,轻者船体油漆脱落,重者甚至产生船体变形、破裂;

船舶在压载或轻载航行状态下,冰区内的浮冰和冰块容易造成船舶螺旋桨和舵叶的损坏,特别是在船舶采取倒车时,螺旋桨和舵的受损风险加剧;

机舱海底吸入的冷却水中混有冰屑,容易造成海底阀和冷却系统堵塞;

船舶与冰区抛锚待泊,巨大的冰块压迫船体不仅容易造成船体受损,还极易导致丢锚;

裸露在外部的甲板设备,如锚机、缆车、起货设备、开舱设备等表面容易结冰,很多橡胶管和胶圈衬垫受冷变形甚至出现裂口,影响其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液压油泄露;

甲板消防管系、淡水管和压载管系如果不进行及时放残,有被冻裂的风险;

压载舱和淡水舱水量过满也会造成水舱及测量管内结冰现象;

救生艇内冷却水及饮用水易结冰,应急电瓶在低温下不工作;

驾驶台顶部的雷达天线、通讯设备天线、风速仪等都可能被冻住,影响航行安全和对外通讯。

船舶应尽可能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船舶在冰区内的风险。

保证船员舱室的供暖设备,提供船员充足的淡水和食物,配齐船员防寒劳保护具和甲板安全设备;

船舶航行于冰区,尽量选择薄冰区以船首最强部分垂直切入,或者其它船舶新近趟航过的航区,但是应意识到潮汐和水流对原始趟开的航道的改变,因此船舶应勤测定船位,远离一切能够造成船舶搁浅的区域。当海事局及引航站安排船舶编队于冰区航行时,应听从指挥,保持通讯畅通,保持好前后船间距和速度,谨防连环追尾事故;

当船舶处于压载或轻载状态时,船长应调整尾倾,尽量保证螺旋桨和舵叶沉入水面,这不仅能让船头骑冰,以船舶重力碾压船头冰块,还有利于保护车舵不受损,如果船舶一旦被夹在冰区,请谨慎使用倒车,倒车前应先进车转舵,用排除流先将船尾部浮冰推开,然后再将船体摆正,正舵,再倒车,并及时停车,如有艏侧推器,应确保桨叶沉入水下再谨慎使用;

冰区航行,根据船舶装载情况转换高低位海底门,并及时清除闲置海底门的冰塞,勤清洗滤器,用空气吹通冷却水管等,如压载航行可以使用压载水进行冷却;

船舶尽量不要在冰区内抛锚,如果不得已抛锚,备锚时不能将锚头沉于水面下或冰面下,出链长度一般不超过两倍水深,锚泊期间应保持主机随时可用,并经常活络锚链,防止锚链被冻住,同时以不同的链环与冰缘接触,防止锚链被冰块切断,如果一旦发生走锚,切不可再出锚链或者抛双锚抵抗,重达几十万吨的冰块随海流移动起来的动量,是任何锚设备都无法抵御的,盲目出链或者抛双锚很可能造成锚断链;

进入冰区前,应尽可能对甲板裸露在外的设备进行包裹防寒,如果没有专门的防寒材料,也可以使用帆布包裹棉纱碎布等;

甲板消防管系和淡水管系应及时放残,淡水舱和压载水舱不宜过满,如果长时间在冰区内或者寒冷区域停泊,应频繁进行压载水打排作业;

救生艇内冷却水要放掉,饮用水注意防冻,固定饮用水舱不宜过满,移动水容器可以包裹防寒,各类应急电瓶应注意防寒防冻;

雷达和风速仪尽量保持长时间运转,防止天线被冻住,罗经甲板上的可以触及的天线设备,应及时清理上浪和积水,防止冻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