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力过剩又见亏损:“二次探底”重压船运业
盛夏临近,寒意未祛。这是眼下航运业的感受。
无论是国内外的大型航运巨头,还是内河航运的民营船公司,都在面对一个共同的难关:亏损又来了。数月前被盛赞的行业复苏正在被账簿上的红字一笔笔粉碎。“二次探底”预言一步步成真。
截至目前,中国沿海航运企业亏损面约30%,内河航运企业亏损面约40%。这是日前交通运输部传来的消息。
伦敦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在其报告《脱去面具的运价》中预测,亚欧线运价下跌将贯穿全年。鉴于成本上涨、东西向主航线运价(不包括燃料附加费)将会下降13.2%,船公司今年可能将重新苦撑盈亏平衡。
自年初起,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下称“BDI”)至今仍在持续下跌,相比去年去年同期跌幅超过50%,远远低于航运业盈收的安全临界点。按照行业的普遍成本测算,大部分航运企业在BDI跌到2500点以下就会亏损。
这一切,仿佛2009年重现。在经历了那一场巨亏噩梦之后,全球航运业复苏的盛世到如今只维持了三个季度。
很多人把罪责归结到疯狂的运力扩张上。今年以来,行业巨头马士基不断抛出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订单,早前,长荣海运也订购了百艘集装箱船。目前在亚洲地区,市场集装箱船运需求约为2700万标准箱,而实际上运力供给却达到了3400万标准箱。
又见亏损
去年11月,在广州的国际海运年会上,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曾看好2011年的BDI将达3500点。当时复苏的声音成为主流。
不过,被看作行业景气风向标的BDI却与人们的愿景背离。今年以来,该指数一直大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多次出现连日下滑,始终未能越过1500点。在第一季度里,BDI平均1365点,较去年同期的3026点,跌幅近55%。
在谈及BDI走势时,波罗的海交易所首席执行官Jeremy Penn对本报表示,“全球航运业未能直接受益于经济复苏,BDI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一直下跌,如果情况未能好转,船公司将重陷亏损。”
当前,航运企业陆续出炉的第一季度财报证实了这样的结论。
中海集运一季度亏损1.46亿元;中海发展[9.44 1.83% 股吧]一季度纯利同比下降16.7%至3.82亿元人民币;中国远洋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0.2%至5.5亿元人民币;长航油运一季度亏损9590.97万元。
以中海集运为例,其第一季度多条航线运价下跌,成为亏损主要原因。其中,中海集运的欧美航线运价全线下滑,欧线和地中海航线分别下降12.18%和17.96%。中信证券[13.02 0.23% 股吧]预计,随着第二季度旺季到来,中海集运的收入有望出现反弹,但是前提条件是主要航线运价的恢复。
5月13日,东方海皇发布今年首季财报,亏损970万美元。与此同时,韩进海运也遭遇“开门赤字”,亏损9700万美元。智利南美轮船则是在第一季度收入大涨的情况下,仍然亏损1.86亿美元。
行业巨头马士基在11日发布的中期管理报告中表示,尽管首季可以保持增长,但是运价下跌压力巨大,预计今年的业绩无法超过去年。
“其实现在的货量是在增长的,但是运费却在跌,再加上油价越来越高,收支很难平衡,”芜湖吉运航运有限公司运输部王兴(化名)说。
“自杀式”扩张
“船只供应数量巨大正在打压市场,很多人开始把这称为‘自杀式’扩张,运价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Penn表示。
在第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8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4.3%。但受运力过剩、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运价下降,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航运企业经营困难。
今年国际干散货运力将增长14%,而需求增幅仅为5%~6%。与此同时,自去年10月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超过15%,船用燃料油5100元/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过剩的运力,始于2008年前后航运企业投向造船厂的大笔订单。当时,国内外航运企业大肆购置新船,这些船只多数已到交付时间。
在亚欧航线上,今年上半年将有49艘1.3万TEU以上大船交付运营,总计达66万TEU的运力将投入亚欧航线。
国内某大型远洋运输企业市场部人士表示,接下来亚欧航线运力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扩大,运力过剩这个航运业的老大难问题在今年会达到顶峰。即使货量复苏到经济危机之前,运价压力也很难缓解。
尽管如此,马士基、中海集运等航运企业还在添置新船。此前,马士基已向韩国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新近订造10艘全球规模最大、最高效的1.8万TEU集装箱船。另外,消息人士透露中海集运、中远航运等也在筹划升级船队。业内认为,一场大型集装箱船的订购高潮即将到来,在行业巨头纷纷完成运力结构的调整之后,运力会更加集中,小型公司或将倒闭,或将被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