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煤之争始终存在 电力改革为何越改越“荒”
“电荒”猛于虎。
今年未到“迎峰度夏”之时,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缺电势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称,今年将是2004年以来缺电最严重的一年,呈现缺口出现更早、范围有所扩大、强度有所增强的新特点,保守估计全国供电缺口在3000万千瓦左右。
从2004年第一次“电荒”的出现,到今年淡季“电荒”的爆发,尽管这8年中每一次“电荒”成因有所不同,但有一个主导因素是至始至终存在着,这便是“电煤之争”。在电力改革之初,国家发改委为了协调煤炭与电力两行业,推出了煤电联动政策。每到年末,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对接,双方签订电煤供需协议,并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但遗憾的是,从2005年以来,这一煤电联动机制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把协调电煤关系作为主攻方向,这确是找到了化解电煤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与中国电力基本结构相符合。目前,在发电总量中,火电占80%以上,水电、核电以及风电等比重很小,且在短期内起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围绕火电,确保燃料,自然成为中国电力正常运营的关键所在。然而,已在两条道上跑的车,怎么能走一条路?从1993年煤价放开后,电煤市场一直处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也正是从这一年,煤电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煤从属于电”转变为“煤电间互搏”。
纵观8年电力改革,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因迫于舆论压力和担心通胀风险不敢有大的作为,对电煤之争依然沿用老套路来应对,先是限制重点电煤价格,后是约谈主要煤炭企业,试图通过稳住电煤价格来缓解市场煤价上涨对电力企业的冲击。而下发《关于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这样的文件,已成为近几年处置“电荒”所采用的惯例手段,仅此为控制缺煤问题的权宜之计。
理顺电煤关系,彻底破解“电荒”,一直在考量政府主管部门的勇气与智略。事实上,在电煤之争的背后,在表层上反映的是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利益博弈,在深层上折射出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争衡。而这其中的道理再明了不过:目前在国内,大多数煤炭企业分布在地方,煤炭资源80%以上已被地方拥有。与之相反,大部分发电企业都在五大发电集团旗下,隶属国资委领导。不在一个门檐下,各行其是,各谋其利,这是必然和使然。
此次淡季“电荒”的出现,再次给政府主管部门拉响了警钟,若不能站在顶层设计高度,去架构中国电力改革的未来方向,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煤电一体化的市场进程,中国电力改革将无法告别越改越“荒”的尴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