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洗牌”,压力与机遇并存

时间:2012-04-26 浏览:564 发布:乾进国际物流

人民日报新加坡4月25日电 航运业是全球贸易的“晴雨表”。新加坡海洋周期间,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年会于4月23至25日在新加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是一次观察航运“晴雨表”的重要机会。

贸易不振“冷风”吹出航运业“寒冬”

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的BIMCO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航运业组织。本届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船东代表、航运、投资专家显然心情不太轻松,因为他们要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是:如何通过创新求生存,稳度“航运业的寒冬”。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会议上指出,“全球航运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用六个字向本报记者描述了对2012年航运业的预期:“失衡”、“艰难”、“洗牌”。当记者追问何时可以走出“寒冬”,

BIMCO主席尤迪施特·克哈图直言“仍很难说”,他认为“航运业运力与市场总需求失衡是最大问题”。

世界贸易不景气的“冷风”是造成航运业“寒冬”的主因。据统计,今年1月以来,有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领先指标之称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不断下跌;2012年全球货运运力增长将达到12%,而需求预计将只增长3%,运力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2012年1月,全球新成交造船订单为1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1.1%,环比下降36.5%,为全球造船业5年来最差开年数据。

有研究表明,海洋运输在国际运输中的比重约占75%—80%。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市场分析部研究师钟晓燕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航运在所有跨国大型运输形式中成本最低,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在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贸易不振势必拖累航运业。

需求低迷牵连全球,亚洲很难“一枝独秀”

全球航运业曾有过“春天”。航运业自2002年起有过数年的“繁荣大发展”时期,航运以及造船等系列衍生行业一度“热火朝天”。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与投资逐步下滑,全球航运需求随之减弱,航运市场遭受重创。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船舶融资团队高级经理林柏豪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市场不景气,目前航运企业普遍持保守态度,不再大幅度“下单”。一些欧美银行因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无力融资,纷纷退出市场,航运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林柏豪称,虽然目前全球航运市场普遍低迷,但从局部来看,亚洲的整体情况略好于欧美,许多航运公司在亚太地区的航线仍可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欧美经济不景气的负面影响未来或将波及亚太地区。力拓集团海运公司首席运营官迈克尔·哈维认为中国对钢铁、矿石等原料的旺盛需求对全球航运业有促进作用。钟晓燕表示,航运是“全球性”行业,需求不高必然导致整个市场受到牵连,亚洲和中国很难“一枝独秀”。

航运业复苏的希望,寄托在全球经济的复苏之上。魏家福对本报记者表示,中美两大经济体持续的经贸增长将使海运需求仍然有望保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魏家福认为,全球航运市场洗牌趋势今年将更加明显。航运公司破产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同时联盟并购、航线合作等将日趋频繁。

中国航运市场具备货、船、船东、资金等优势

“寒冬”中的全球航运业也蕴藏着机遇,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一部分。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上“中国”被频频提及。渣打银行英国总部常务董事兼航运融资业务总监奈杰尔·安顿对记者肯定了中国航运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球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加拿大西斯班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友贵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国的航运企业高速发展,在全球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柏豪称,中国航运业近年来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尤其是造船业等位列世界前列。

去年,中国航运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不少大型航运企业亏损严重,浙江沿海的一些中小造船厂甚至破产。机遇在哪里?王友贵表示,中国市场前景良好,具备“四有”的发展条件及优势,即有“货”铁矿石、煤炭等消费量占全球份额较大,进出口需求旺盛;有“船”中国具备居世界前列的造船能力;有“船东”中远等从事海运的领头企业实力不俗;有“资金”中国的银行业纷纷介入船舶融资。

王友贵认为,中国航运企业应“开源节流”,通过控制成本来度过航运“寒冬”,面对运力和需求供求关系的失衡,应通过报废旧船、延期新船订单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林柏豪说,与欧洲的银行纷纷撤资不同,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近年来加大了对航运业的投资力度。钟晓燕则认为,中国航运业在造船等“硬实力”上实力不俗,应着力提高航运服务等“软实力”。

王友贵建议,中国企业在战略前瞻性和政策性规划上要有提高,一些具备实力的中国航运企业可针对市场周期运行规律“反周期运作”,因为低迷期同时也是扩张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发展良机。

魏家福在谈到中远今年的发展战略时表示,将在困难中努力发掘机遇,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客观、冷静地研判市场,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追求稳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