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以经济学解读索马里海盗:全球化的生动隐喻
英国《金融时报》21日刊文,原题为:别小看索马里海盗。
文章称,随着索马里海盗越来越猖獗,媒体经常把他们描绘成狠毒的歹徒:把无辜的人抓为人质,勒索巨额赎金后才肯放人。上周,一伙海盗劫持了一艘去往美国的油轮;1月下旬,在救援行动出现纰漏而失败后,另一伙海盗杀害了两名菲律宾船员。但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评估这些海盗:作为商人,他们聪明地搞清楚国际贸易如何流动,并琢磨出自己怎样从中分到一杯羹。
“海盗业”的繁荣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生动隐喻。货轮船长和海盗的小艇在索马里海盆每天上演的战斗浓缩了关于如何赚到金钱,又如何损失金钱的事情。
首先,要了解客户。要了解现代跨国公司,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白他们不喜欢难堪。要记住,在受到任何挑战时,无论是面对游说团体、政府还是Twitter上的某个少年宅男,他们的本能反应都是屈服。再设想一下他们面对端着枪的穷人时会怎么做:不战而降。不出意料,多数航运公司甚至不允许他们的保安携带武器。海盗们需要做的只是劫持一艘船,开回港口,放出话来说收到数百万美元的赎金后才放行。他们明白一家现代跨国公司总是愿意为了息事宁人而掏钱。
其次,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保持灵活,随时准备转型。索马里并非一直是海盗的温床,在海盗集中的邦特兰地区,支柱产业曾是渔业。然而政府垮台后,由于无法保护其领海,别国船只进入其领海,盗捕渔业资源。但是,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海里总有别的鱼。同一时期,大量物资运往欧洲,最经济的航路是通过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这就意味着巨额货物在邦特兰的前渔民们面前经过。他们需要做的只是从中索取极小的一部分,也就是债券交易者所说的四分之一个基点。于是这些渔民摇身一变,当上了收费员。
第三,用精良的工具装备自己。海盗像其他行业一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息业务。要是挟持了一船小麦或水泥,恐怕敲诈不到多少赎金。幸运的是,如今船舶上都装配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这种电脑系统记录下每艘船以及船上船员和货物的详细数据。这对海关和船舶管理者无疑很有帮助,但不幸的是,精明的海盗也能侵入其中。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船值得下手。如果黑客入侵失败,他们还能让守候在迪拜和阿曼的“侦察员”摸清哪些船舶值得下手。伦敦金融城的任何内行都会告诉你,只有内幕交易才值得做。海盗们早已领悟了这一点。
第四,合理支付员工。一次海盗袭击的经济学数据,就好比麦肯锡的一项动作和时间研究,有条有理。每次海盗袭击的成本大约为6000美元。这笔钱用于支付信息、快艇、枪支,以及海盗们经常在嚼的强力麻醉品——阿拉伯茶。剩下的利润由所有海盗平分,“突击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往往只有14岁,他们会首先登船。这是个危险的任务,被杀死的概率最大,但能多拿30%的分成。找一些敢于冲锋陷阵的年轻人,让他们承担可能致命的巨大风险,承诺如果他们奇迹般地活着回来就能得到巨额分红。投资银行的老总们恐怕都很熟悉这种商业模式。